close



在中國的鑄造史上,最早出現的就是土陶範鑄造。由墊片兩塊土陶範對扣起來,澆鑄出實心的、造型比較簡單的小型工具,發展到由多塊外範加一塊芯範的鑄造技術,就鑄造出了有空腔的容器,空腔容器的鑄造成功,是在鑄造技術上完成了一次關鍵性的飛躍。從簡單的小工具到大型容器,經歷了400年左右的時間。我們還是以圓鼎為例,看一下它的鑄造工藝變化。

初期的三足圓鼎為什麼要鑄成錐形足呢?這是因為在脫範時,只有將三足制成尖錐形,才能脫下三塊外範的緣故。這一時期鼎的外底都留有“Y”形的範線,三條線之間的夾角均為120°。後來工匠們發明了增加一塊底外範,再加三塊腹外範的方法之後,就由錐形足變成了柱形足。柱形足可以加高,鼎的造型就更加雄偉和美觀了。大多數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圓鼎,就是這一技術的產物。特點就是在鼎底的外側有“△”的範線。

另一種進步就是由渾鑄發展到分鑄,所謂渾鑄,就是整器一次澆鑄而成,對技術操作要求很高,制範、脫範比較困難,費時費力還效率低,適用於鑄造結構較簡單的器物。而分鑄是將所鑄之器的某一部分先鑄出來,然後再將先鑄出的部件固定在外範的某一部位,二次澆鑄,將其鑄為一體。或是兩件以上部分,分別單鑄後,再用鉚接、套接或焊接的方法連成一器。效率提高,更便於鑄造結構較復雜的器物和批量生產。分鑄法雖在商周就有,但真正廣泛使用是在春秋開始,春秋及以後鑄鼎已經基本不再用渾鑄法。鼎的兩耳由原來的直耳變為附耳,柱形足變成了造型更富力度與美感的獸蹄足。

另外,春秋開始,鑄鼎時大量使用墊片,器壁厚度控制得更加熟練,造出很多壁薄而均勻的銅器。這種現像不僅在鼎上,在很多容器上均可見到墊片使用的痕跡。戰國時期普遍流行的錯金、錯銀、鎏金、鏨刻等新工藝,都反映了青銅鑄造工藝與加工技術的進步。

鎏金工藝的出現,說明了人類對汞的制取技術的完成,因為鎏金過程必須有汞做載體。錯金、錯銀工藝與鋼制工具的出現有著直接的關系,鋼制工具實現了可以在青銅器上刻槽,這種鋼制小工具制品的大量使用,正是廣泛發生在戰國時期。各種工藝和範鑄技術的進步,必然會在鑄成的青銅器上留下痕跡,與所對應的時代手工業技術的進步必然一致。我們所說的範線、墊片等都是使用土陶範鑄造時留在青銅器上的痕跡。後來使用蠟模鑄造後,不再使用多塊範,也不需要墊片了,範線、墊片的痕跡也就自然消失了。

那麼是不是有範線就一定是真品呢?一個朋友曾帶著一件西周青銅圓鼎來鑒定,鼎口徑約25釐米,紋飾也豐富。從造型和紋飾上看,找不出明顯的毛病,盡管我對表面的紅斑綠鏽看著不順眼,但缺少說服力。這時他提醒,“你看這範線多清楚,多開門”。一看,問題就出在範線上,在鼎底的外側有“△”的範線。

這個三角形的範線不但清晰,而且寬窄不變,平直均勻,這恰恰說明造偽者是用蠟模鑄造,有意做出了“△”的範線來,冒充土陶範所鑄。“△”範線是幾塊外範合範時對接不嚴所致,寬窄不一、線條不齊,用蠟模法有意鑄出範線,反而成了有說服力的仿古證據。另外還有一種可能,就是仿古器的人有意留一點破綻,一旦遇到查扣出土文物油封時,可以立即舉證是仿古銅工藝品,而免受處罰。

博主好站推薦:氬焊機,陽極處理,電鍍,硬陽處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hdjyhj 的頭像
    fhdjyhj

    民宿好去處的部落格

    fhdjyh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